时间:2022/9/17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 https://yyk.39.net/bj/zhuanke/89ac7.html

原标题:孔府文物首次“搬家”

“人们常说,历史是面镜子,但没有实物印证的历史是苍白的。孔府的历史,因为孔府文物真正‘活了’。”

山东曲阜静默的千年孔府里,藏有数量惊人的文物:陶瓷器、珐琅器、玉石器、织绣品、书籍……35类全国可移动文物中,孔府文物涵盖34类,文物藏品多达69万多件、34万多套,可移动文物数量列全国前十、山东省第一。

如今,千百年来秘不示人的孔府文物,神秘面纱正在褪去。从今年11月到未来一段时间,孔府文物将逐批搬入“新家”——首批多件文物,已搬入11月26日开馆试运行的孔子博物馆。

这些具有鲜明中国传统家族特色、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,不仅是孔子后裔“诗礼传家”家风的集中体现,也是孔氏家族沉浮、中国历史沧桑的见证,更是孔子和儒学对中国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见证,构成中国文物史上的独特珍宝。

连日来,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独家见证了孔府文物打包、搬运、布展全过程,并记录下孔府文物首次“搬家”的历史性时刻。

文物“搬家”

战国时期的黄玉马、清乾隆御赐“商周十供”、明代蟒袍、记录多年历史的孔府档案、能盛道菜品的锡银满汉全席餐具……历经数月准备、从11月中旬开始,在孔府内尘封数百年的首批多件文物开始打包出库,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达数十件。

“这件出库品是明万历款青花五谷丰登人物图碟,国家一级文物。”打开近10厘米厚的防盗门,进入孔府内的孔府文物档案馆二楼库房,一排排米黄色铁皮箱柜排列整齐。孔子博物馆藏品保管员杨晓达从中轻轻拿出一件青花瓷碟,转身走至库房门口,每一步都格外小心。

他对登记员说:“编号W,高2.4厘米,口径9.8厘米,足径5.5厘米,属于传世文物,展陈在第三部分第一单元‘大同理想’中。”

紧接着,青花瓷碟被小心翼翼地放入量身定制的锦盒,再装入木箱。锦盒、木箱内都铺有防潮纸、聚乙烯泡沫,将文物紧紧包裹,与盒体、箱体实现“里三层外三层”式保护。每个木箱都标明文物级别、名称和编号、展陈位置等,贴好封条等待集中搬运。

“服饰打包更要小心,尽可能少折叠或不折叠。”孔子博物馆藏品保管部主任孔祥军说,孔府的主人受到历朝追封赏赐,服饰都是丝绸罗缎,对气温、湿度、防腐防虫的要求十分严苛,要在恒温恒湿环境中打包搬运。

11月20日,是孔府文物集体“搬家”的日子。

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在搬运文物现场看到,一件件文物在保卫人员的护送下,被搬运到文物档案馆的内院门口,再转运至专用货车上。一辆交警车负责在最前面开道,中间是装着文物的货车,货车四角各有一辆巡特警摩托,最后是一辆特警车押护。

“工作20多年,最多时一年执行四五百起警卫保卫任务,但护送文物是第一次。”曲阜市公安局特警中队队长冷冰说,为把文物安全送抵“新家”孔子博物馆,35名巡特警提前到岗到位,在每个路口负责安全保障,确保“一路绿灯”。

“这应当是历史上孔府文物首次集体‘搬家’,也是首次如此大规模地面向世人展览。”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堂弟、孔子第77代孙、93岁的孔德墉告诉记者,战乱时代,有些文物确实被带走过,但没有达到“搬家”的规模。透过这一件件穿越历史沧桑的文物,可以读懂孔府何以被称为“天下第一家”。

孔祥军表示,此次搬运多件文物只是第一步,初步计划明年在新馆运行正常的情况下,分批把孔府文物搬运到新博物馆保存。

触摸历史

通体温润光泽、遍生碧绿翠斑的木工鼎,雕夔凤纹、内嵌金银的夔风豆,器作牛形、暗黄如玉的牺尊……首批搬运的清乾隆御赐青铜器“商周十供”,是专门用以祭祀孔子大典的祭器。作为孔府御赐文物的代表和国宝级文物,它们是我国稀有的完整成组传世的青铜器瑰宝,形制素朴、纹饰精美,每件都刻有篆文“乾隆御赏”。

经专家多次鉴定,“十供”中木工鼎、亚弓觚、父乙卣为商代,其余6件为周代,牺尊或为宋代仿品,但尚存疑。其中有2件盛酒器、1件饮酒器、3件烹煮器、4件盛食器,重量在2.1千克至5.6千克之间,为研究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
“孔府以御赐‘十供’为无上光荣,取放时分外小心,多年来妥善收藏、秘不示人。”孔德墉说,为躲避日寇搜刮,“十供”曾长期埋在后堂楼地下。

除了御赐文物中的瑰宝“商周十供”,明朝万历年间的蓝地妆花纱蟒衣、明白色素纱袍、明代一品国公才能穿戴的七梁冠……孔府传世文物中的约60件明代服饰,也具有难以替代的价值。

据孔祥军介绍,清朝推行“改冠易服”,私藏前朝衣物者重可杀头,加之服饰本身不易保存,现存明代服饰多为墓葬出土,大多褪色、残损,传世保存如此大量且精美的明代衣冠,目前仅孔府一家。

“不同于普通人家一件衣物修修补补穿许多年,孔府是富贵人家,很多衣物只穿一两次就保存起来。”孔祥军说,这些服饰虽历经数百年,但人为磨损很轻微。

明代彩绘《孔子圣迹图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反映人物事迹较全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彩绘连环图画。孔子博物馆展出了“问礼老聃”“在陈绝粮”“子路问津”等数十幅珍藏“圣迹图”。

“图文并茂、绘制精细、形象传神,在中国连环画史、中国版画史上占据独特地位。”曲阜文史馆馆员、研究孔府文物30多年的孟继新告诉记者,《孔子圣迹图》是一部形象化的“孔子编年史”。

俗谚有云:“孔夫子搬家——尽是书”。孔府文物中,数量最多的当属多卷、20多万件孔府档案。

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成积春说,现存孔府档案包括明代、清代、民国三部分,跨越年至年间年的历史。除记录孔氏宗族事务外,档案还记载了历代帝王登基、庆典、科举等皇室大事和国家政事,兼具私家档案和官府档案双重性质。

“孔府档案是中国最大家族遗存的、系统地反映家族活动的历史记录,是研究孔氏家族的可靠史料,对研究16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状况、经济关系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”83岁的曲阜师范大学教授、《孔府档案选》作者骆承烈说,档案内容丰富,分为宫廷类、袭封类、宗族类、林庙管理类、田产财务和刑诉类等,研究应用价值极高。

“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,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”——这副悬挂在孔府大门的蓝底金字楹联,如今是孔府景区“入门必讲”。无论是“商周十供”的鼎盛,还是明清服饰、彩绘圣迹图的精美,抑或是孔府档案中的历史沉浮,无一不诉说着孔府“与国咸休”的命运变幻。

见证新生

历时10余天、短短5公里的“搬家”路,仿佛搬运了千年历史。成积春说,以一个家族的海量文物为主体,建设一座博物馆来保藏、展览,这在世界上也非常罕见。

耗时5年建成的孔子博物馆,总面积5.5万平方米,高达32米。主馆东侧,有一座向东而立的孔子像,面向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。11月26日,孔子博物馆正式开馆试运行。

据孔子博物馆副馆长杨金泉介绍,博物馆展陈分为“上行空间”和“下行空间”。“上行空间”借助现代科技和部分孔府文物,展现“孔子的时代、孔子的一生、孔子的智慧、孔子与中华文明、孔子与世界文明、永远的孔子”;“下行空间”主要包含“诗礼传家”,重点展览饮食器具、衣冠服饰、书画文玩、孔府档案等文物。

相较于拥挤老旧的“孔府文物档案馆”,孔子博物馆现代感、科技感十足。踏入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“序厅·大哉孔子”,环绕式投影幕墙、星空穹顶,瞬间将参观者带入到多年前那个动荡的社会。

“孔子创办私学大力普及知识、删述六经保留智慧火种,他的思想注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。”杨金泉说,在序厅里人们可以明白,为什么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,首先要了解孔子”。

负责展陈设计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互媒体研究所所长张烈说,孔子博物馆广泛应用最新的声、光、电技术,将各类文物立体化、动态化呈现,格外重视使用互动科技、让文物“活起来”,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。

走进“互动厅·对话圣迹图”,长达30多米的数字屏版《孔子圣迹图》活灵活现。据张烈介绍,除观赏“圣迹图”真迹,观众还能触摸数字屏的画幅,电脑系统把画幅投射、讲解相关典故,实现“点播历史”。

“人们常说,历史是面镜子,但没有实物印证的历史是苍白的。孔府的历史,因为孔府文物真正‘活了’,有血有肉、活生生的。”参观博物馆开馆试运行时,孔德墉满怀深情地说。

“中华文明传承至今,以孔子及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其最深沉的精神基因。”成积春说,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“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”,曲阜步伐坚定,信心百倍。(采写记者:赵新兵刘宝森魏圣曜孙晓辉兰恭来李永锡)

编辑:胡碧霞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jg/pgjg/1734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