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怎么治疗白癜风 http://m.39.net/pf/a_8582777.html 一、庙堂会 耳闻到街上有传锣喇叭声,噢,今天是城隍出巡之日。 苏轼蓦然想起了一桩心事:据说城隍所坐的座位过小,不够大方,应除旧换新,另行垒上个。到庙堂里去察看察看。 苏轼去往神座上一坐一试,觉得还行,人坐是窄巴点,神坐满好。他正襟危坐在神座上泰然心思:呆坐在这儿为个神可也不孬。 也巧,这时有一个农庄老汉还愿来了。他手拿一根纸草扎的拐杖,上端系一带字儿的红布条儿。这老汉老眼昏花,没看清神台上坐的是人,误把坐在那儿的苏轼当成了城隍爷爷。 他先把那根草扎的拐杖放置到神台上,然后跪倒,一连叩罢仨头,向城隍倾诉冤苦道:“城隍爷爷啊,城隍爷爷,有神有灵你听着,我是个苦命人,老来儿女不养我了。儿子不好,儿媳更甚,成天架锅台颤颤瓢发疯,指鸡骂狗,光寻事和我闹。我有心豁上和她撞上,一寻思可又不敢,怕左邻右舍笑话不说,还恐家不和外人欺。更怕她寻短见,万一闹出个意外来,为爹的岂不害苦了儿子。万般无奈,只好离家出走,去戳狗牙要饭。可要饭也要不成——一腿痛,不能赶路!前时,我曾许愿给您老人家做根拐杖,现已做好给您送来了。可我这腿呢,依然疼痛如故,要饭也过不去门了,我这应该怎么办呢?”哭诉到这儿,老泪纵横,语不成声。 他把泪一揩,道,“我活够了。”起身要寻短见,爬起身来,口中念念道:“撞死好,撞死好,不在人间穿棉袄。”扯起衣襟把头一蒙,照着墙壁就一头撞去。 先前,苏轼恐贸然从神台上跳下来,惊吓着老汉,故稳坐在那儿不动,倾听他诉苦。 现在见到竟要寻短见——以头撞壁,一惊,急忙喝阻道:“停住,停住!”慌忙从神台上跳下来,上前双臂搂住他腰:“你这是咋?胡闹!蟋蚁尚且贪生,人岂有不惜性命之理。好死不如赖活着。” 那老汉听到喝禁声时,还以为是他气数未尽,城隍爷爷显灵了。及至挣脱开回身一瞧,见喝禁他者并不是神,分明是人,顿时发怔了。 苏轼赶快向他解释说:“城隍爷爷出巡去了,你误把人当成神了。” 老汉一听明白过来,把嘴一撇,又呜呜大哭起来了。 他刚才那番诉苦,苏轼听得明明白白,就奉劝他到衙门里去告状。见他光哭泣不语,便挑明道;“民不告状,官难过问。你仍然受苦,还是去告状为好!” 老汉擦了擦眼泪说:“救命恩人,对你实说了吧,我宁愿气煞苦煞,也不愿去告状!” 为嘛呢?他说:“一来,若把儿子拿来,在公堂上将儿子痛打一顿,打在他身上,疼在我心里,于心不忍,二来,儿子若落个忤逆不孝之罪名,在庄里人瞧不起他,他见了人抬不起头,难以做人,到头来,恐怕孙子连媳妇也说不上,三来,我一生是个无能之辈,未给儿女挣下养老田地,穷吵穷闹在所难免,说来为爹的也问心有愧!不用说告状,连要饭也得躲到外地去要,要不,给儿女丢脸!” 随即长叹一声,“罢啦,有狠心儿女,无狠心爹娘,还是忍气吞声吧!” 苏轼听了也为之感动起来了。你看看这个老人,心真够善良。尽管儿女虐待他,他仍瞻前顾后处处为儿女着想。是啊,天下只有狠心的儿女,哪有狠心的爹娘?!这老人是一家之主,对待狠心的儿女尚且如此厚爱,我这一州之父母官对待民人如何,是否爱民如子? 此时,城隍出巡完毕返回来了。涌进来一些打执事的差人到库房里去放旗牌伞扇。往里抬神胎的人们见了苏轼口称苏大老爷。至此那老汉方知这位救命恩人的身份。他觉着呆在这儿不妥,向老爷拜辞要走。 苏轼忙挽留他:“城隍爷爷归位了,去拜见拜见他,再走不迟。 他俩复进了庙堂。苏轼向城隍一本正经告道:“城隍老兄,你打灾所要的拐杖,这老者专门给你送来了。你瞧,恐你记性差,这还愿的老者特把自己的姓名写在布条儿上。”接着告诉他:“你可不知,这老人来哭诉了一番,要寻短见,幸被我看见,方免一死。若单为根拐杖小事,闹出人命,你心下如何?” 一会儿,又数落道:“你属阴间一州之父母官,我属阳间一州之父母官,咱哥俩本应阴阳配合,同心协力,为密州一方民人布恩施德,多做好事。千不该万不该,你不该打这位穷老者的主意,向他勒索根拐杖。你出门坐轿,入门赖人搬抬,你索根柺杖干嘛?岂不是寻贱?” 一席话,数落得城隍满面通亮,看样儿还真是羞愧难当呐,脸面似乎汗涔涔地冒汗珠儿呢。 苏轼话还没完,又开言道:“老兄,人家既然给你把拐杖送来,还了愿,若再让人腿痛可与理不通。我央求你:立开仁慈,即施恻隐,救济这老者,就让他腿马上除痛康复吧!”求过,转脸对那老汉道:来,这会儿你挪挪步,试试看。” 老汉挪挪步,试了试,皱皱着眉头说:“还是痛呢。” 这当儿,出巡返回的众差人并没散走,看见老爷在训说城隍,皆感兴趣,都拥挤在庙堂门外看光景儿。内中有个来请老爷回衙会客的衙役,在外面等得耐不下性子,要进去禀告。当他分开众人,进去一下拜时,竟从袖筒里抖落出两个饽饽来。苏轼即探问他:“你哪弄的饽饽?” 衙役拣起饽饽,红着脸说:“是行头大爷塞给我的。” 那个管着城隍出巡领队的行头亦在场看光景。忙说:“不错,是我给他的。我们这一行有个规定,凡四关路祭所摆的饽饽,一律收起带回,要不,我们打阴差的饿肚子,” “他也饿肚子?”苏轼一指那个衙役究问行头。 行头一笑:“老爷,您可别光见鱼喝水,不见鱼撒尿。回回城隍庙里唱戏,离不开衙门里的弟兄们来帮唱。吃俩饽饽不在话下。” “哎,好。”苏轼转脸又向城隐道:“听见了吧?你这一出巡可好啦,不到半天的时间,转完了四关,连赴四次大席,不说,还巡回了许多饽饽。身入公门的人也跟你沾光——与民争食。吓得那个衙役赶快把饽饽转让给那个老汉,老汉不接,他楞塞到他手里。 苏轼朝老汉腿看了一眼,即吩咐行头:“这老人腿痛难走路,你去备轿,用轿把他送回家去。” 见说让他坐轿回家,老汉感动得二话没说旋即从拐杖上取下那一带姓名的红布条儿,双手呈到苏轼面前:“老爷,密州一方民人赠给您老的那把万民伞,上面尚缺我这一布条儿,你拿它去代我挂上。” 苏轼接过红布条儿,拥着老汉肩膀语重心长道:“你去坐轿吧,在儿女面前,官家给你撑撑架子,或许会对你大有好处!” 二、消气岭 密州以东离城约有一华里处,横亘着一道峻岭。岭那边村庄里的人们,习惯称这岭为西岭。岭这边城里关外的人们,习惯称这的为东岭。由于这龄上的田地大都属东关大华居民区的,人们还称它为大华岭。至地名普查时,方恢复了原来的名称—消气岭。何以叫消气岭呢?是草有根,是名有因。 据传说,苏轼来密州上任为官时,面临衙风不正,衙门里的差人见钱眼开,光向外块。 苏轼给友人画了一幅画,打发贴身书差去送,被一个班头看见,上前一把从书差手中夺去,卖乖道:“你歇着吧,我去替你跑腿。” 为嘛他愿代劳?上门送画是个甜差,能捞到一笔可观的赏银。出差办案的衙役故意不穿好鞋,专穿破烂的鞋子。问他们因嘛不穿好鞋?都说穿破鞋习惯,可脚,赶路迈步受用。究其实,并不是那么回事儿,穿破鞋是向庄保案主示穷:瞧吧,脚上的鞋破碎,这还不是为您跑腿跑得,看情办吧,起码也得助给俺双鞋钱。以此去敲人家的竹杠。一桩桩一件件,苏轼极为厌恶,心里很不痛快! 这且不说,城隍庙里又出了麻烦事儿。庙内东西两廊房由于多年失修,雨泛天里,漏雨滴水,把壁画全冲坏了。修缮粉刷之后,壁上的图画需要重新绘制。聘来的两个画匠看了看,见原样儿没了,想要依样指绘不成,再重画很费工,发愁不愿干,就到苏轼而前打退票:“禀告老爷,辜负了您期望,俺俩无福分,这笔画资俺们挣不下来!” “咋,因嘛啊?” “原面已被泯迹,要依样指给不成,无所遵循!” “难道你们不能另画样儿? “大老爷,恕我直言,您说外行话啦,城隍庙内廊房的壁上,应画上阎玉爷爷管鬼的事儿。活人不能到阴曹地府里去,岂知阴间之事?你叫俺怎么生个画样儿?” 苏轼一听破颜而笑,一寻思:“这好说,您何不来个‘借阳画阴’,可把阳世间官场上某些丑恶人物挪到阴间去。画阎王爷爷,您就以媚上欺下、贪赃枉法、阴险毒辣的奸官为画样儿;画恶鬼,您就以势力眼、哈巴狗、狐假虎威、敲诈、勒索百姓的小丑为画样儿;画冤鬼,您就以平白无辜蒙受天下冤枉的民人为画样儿。如何借阴画阴,你们应尽力揣磨。”又提示道:“画敲诈勒索,您就画他荞麦皮榨油、鹭鸶腿剥肉、佛面刮金。要画到点子上,表现得越深刻越好,应入木三分,淋漓尽致。这样干,不知你们意下如何?” 那两个画匠原就对奸官、小丑深恶痛绝,早就想用画面表现出来,使之公之于众,但又不敢,恐犯上招惹是非。眼下见老爷如此指示授意,正中下怀,喜不自禁:“中,中,中,好,好,好,照办,照办。” 廊房里的壁画画好了。 苏轼进去验看。他眼见一组一组的画面,画得那么生动逼真鲜艳。他心里想:这样的壁画能起到警世教化人的作用,衙门里当差的看了,能窥镜察面,扪心自问。 民人看了,能从中受到警戒。衙门里不是姥娘舅家,与衙门里打交道,并没有甜果子可吃!处世为人应以和为贵,别动辄告状打宫司。刀伤药虽好不如不割着,吃炒面还得赔唾沫,官司打不得,官司不好打!恐民人不解壁画寓意,为方便理解起见,他又在组画终了的余壁间题诗一首。题道: 阳宫阴官配两班, 不见阴官见阳官。 画匠不识阴间事, 借鉴阳间画阴间。 听说苏大老爷请来了两名高画师,把城隍庙内的墙壁重新画了,画的是教化民人的警世图,属当今杰作,好到登峰造极,谁还不愿去看看以饱饱限福!去城隍庙里看画的人,天天络绎不绝,人多得简直踏破门槛踩掉鞋。 到后来,从汴梁城来了个皇帝器重的大人物,看过壁画和题诗,陡然起了疑心:阳世间最高的官是皇上,阴世间最高的官是阎王,溉是‘借鉴阳间画阴间’,那么,画的这个丑恶的阎王,是不是影射皇上,有意丑化皇上?画的这些神头子鬼脸,是不是影射皇上手下的群臣,故意丑化群臣?呃,居心回测:这个人物专会献媚买脸儿,他回汴梁后,便把这壁画之事向皇上禀奏了。 神宗听罢勃然大怒:哎,你苏轼,胆大包天,竟敢冲我来了。哼,不怕你在那里不老实,我叫你小孩子屙屎——离离焉儿。一道调旨下来,命苏轼离开密州去徐州赴任。为嘛要调离他,其背景所在,苏轼心里至明至白,可他哑巴吃黄连——有苦说不出。 临走前、为他送行的人们,一再恳求苏老爷嘱附几句话。他感叹良久,只说了这么一门话:“孤苦图治徒孤苦,冤煞别告状!” 由于苏轼路过这岭时说了一句“冤煞别告状”,这活能叫人消气。 因之,这岭,人们便誉称它为消气岭。 三、贺雨 密州这一方,每年到收下麦子打罢场时有了细粮,户户起意要改善生活,吃上顿上等面食——猪肉饺子。届时,庄里的庄保顺应这一愿望,便出面为庄民买上口猪,杀了,由屠宰者按照庄里的户头数将整猪剖分成若干份,一一摆放在苇箔上。 为避免挑肥拣瘦,每份肉附一个户主姓名的纸阄儿,由一个公道人亮阄唱名发肉。之后,家家户户用白面包猪肉饺子。在饺子出锅未吃之前先铜勺舀,瓷碗端,端到天井里去敬老天,以表示:麦收不忘甘霖力,吃面先谢老天功。年年过麦如此,这一习俗名日“贺雨”。 这会儿,还是小麦吐穗该灌浆时,竟遇上了严重干旱。衙门礼房里串街敲锣通告祈雨。街上悬挂起一道一道的过街雨钱。所谓雨饯,乃是用红绿黄纸裁割而成的纸片。每片纸上均写有祈求语,如:“油然作云”“沛然下雨”“风调雨顺”“五谷丰登”等等。 这天,苏轼站在衙门前正观望花花绿绿的雨钱。竟从哪边梧桐树上刮来了一片发黄的桐叶,飘飘悠悠,落到了眼前的地面上。 那儿有一蚁穴。一只大醋蚂蚁叼着点食物匆匆忙忙赶来了。搭眼仔细一瞅,叼的原是点鲜红的瘦猪肉。它一下子入到穴里去了。祈雨期间,戒规奇严,不准动荤,一律吃斋,以示祈雨虔诚。哎,这虫蚁真不简单,它到哪里去弄来的猪肉?正纳闷间,不想,蚂蚁复从穴里爬出来,急急忙忙走了。看急样儿又像是去打食,不妨跟它去看看察个究竞。蚂蚁向哪他向哪,跟着它一直到南门外。 南门外路一旁是树林。有个人隐在树行里卖肉,一望到有路过的人即叫卖道:“贱卖猪肉喽!” 苏轼心里一阵好气。近前道:“你这人好大胆!城里祈雨,都吃斋,你偏在这里卖肉,唱对台戏啦!” 那卖肉的先惊后笑,忙加以解释:“我并不知城里在祈雨,直到来后一看有雨钱才知道。把肉担回去吧,天气这么热,肉搁不住,没法儿,想在这里贱卖掉。”随操起刀来,说道:“掌柜的,你照顾照顾,割点儿吧?” 苏轼眉头一皱,严肃地命他:“别唠叨,你快把肉担走。” 一听口气很硬,那卖肉的便知来者不善,量是个衙门里的人,忙应道:“是,是,是。”当即把肉收起,担起肉担就走。及至上了路,回头望望,见衙门里的人跟上来了,以为要赶上来没收猪肉,吓得加快了脚步。 其实,苏轼并不是要去追他,而是要顺便到乡下去看看一一察察旱情。望见那个卖肉的担着一担肉急急火火赶路,心想:看样儿,他要赶到乡下去卖。 那可不妥,密州一方祈雨,村村都应吃斋。若命他把肉担回家去,不许卖、也不妥,天这么热肉确实搁不住。有道是:阳光无私,普照大地,雨露无私,普润万物。我是为官的,官惠无私,应普施众民。若单为这祈雨一举,眼睁睁让他白白亏掉一口猪岂不成了利万而损一?起意要周全他,如何周金,想要和他商议商议,即放声喊他:“你停下,你停下!” 那卖肉的生怕被没收了猪肉,听见装作没听见,头也不回,一股劲儿地奔,奔到前面那个村里去了。 苏轼赶到村头一打听,方知那个卖肉的本是这村人,他便先到村保家里去了。 村保一见来者不是别人,原是衙门里苏大老爷驾到,好惊好喜,快辑拜地把他请到屋里。 苏轼拭了拭汗颜,先说了城里祈雨之事。后道:“我特来和你通融件事儿。” “好说,好说,老爷尽管吩附。” “往后贺雨都是拖到麦后,有冷一铁打一锤之嫌。今后我想让您这个村改改老例子,改为麦前贺,一旦祈下雨来,您就贺。行吧?” 村保试着探问:“老爷,早贺雨怎好?” “好。人道有病乱求医,咱是有旱乱求天。心至诚则灵,老天爷见咱及早做下了贺雨准备,还能不赐雨?!” “那得先宰猪,分发下猪肉呀?” “不用宰猪,您村的人已把猪宰好了,肉很现成。”便把那个卖肉的偷卖肉之事说了。又自慰慰人地说:“桐叶脱枝而落是雨信,蚂蚁急着备食是雨兆,我估计近两三天之内,就能降雨。” 那村保见老爷登门来说这事,觉得老爷眼里有他,赏给了个大光,焉有不照办之理。当即把胸脯子一拍:“好,我这就去安排。” 不多时,就听见街上“哐啊哐啊”响起了传锣。“各家各户听真,城里祈雨,天快下雨了。今年要麦前贺雨,都到前街槐树底下去领猪肉……” 当苏轼往回走时,村保为他送行,给他打着遮阳伞。在路上,苏轼又想:阳光无私,普照大地,雨露无私,普润万物。我是为官的,官惠无私,应普施众民。利万而损一不好,利一而损万更不好。天若尽不下雨,分下去的肉搁不住怎么办?他又念叨这事儿。村保说“老爷,你甭担心,人有办法,可下锅煮煮,撒上点麻盐腌起来。” 没出两天,果然应验?雨信雨兆,老天普降了一场特大喜雨。满坡麦田灌足了水。雨也贺了。天、地人皆大欢喜。都喜得说:“苏大老爷办事瞻大顾小,众愿皆还,从不亏待一个民人!” 四、押驴 传说,苏轼在密州为官期间,牢房里曾押过毛驴。是怎么回事儿呢? 城关有两个村挨着,一个叫前铁沟,一个叫后铁沟。这天逢城关山会。 前铁沟有一后生,在牲口市里卖驴。驴原拴在树上,去小解的工夫,回来一瞧,驴不见了,他就快去我。发现他那驴被一个老汉牵着,忙赶过去,上前一把将驴缰绳夺到手,气呼呼地质问老汉:“唉,你怎么偷俺的驴?” 老汉把眼一瞪:“咋,你来抢驴?” 后生说:“这驴本是俺家的,俺牵它来卖。” 老汉说:“这驴本是俺家的,我牵它来挂掌。” 两个人争争吵吵,就闹起来了。围观的人越围越多。前铁沟有两个人出面给后生做证,说这驴是后生家的,后铁沟亦有两个人出面做证,说这驴是老汉家的。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。 在场的一个衙役沉不住气啦,忙分开众人,上前道:“这里不是说理的地方。走吧,你们都跟我到衙门里去,由苏大老爷给你们公断一下。”都说好,连人带驴都去了。 苏轼正在书房里伏案挥笔,见衙役来传报这事,听过问过之后,对那衢役道:“你去把驴扣留下。命来者一概回去,就说我无暇问案,让他们三天之后再来,” 衙役领命出去一说,把两方的来人打发走了。 苏轼令把驴关到牢房里去。”接着交代道:“你可别喂它,把它饿上一天一夜再说,” 驴关上之后,饿得鬼呱鬼呱地叫唤起来。惊扰的衙门里不得安宁,一个个就来牢房提意见:“驴叫唤,是饿了,你不会去弄把草来喂喂它?” 那个衙役为难地说:“大老爷不让喂呢。” 苏轼一步迈进来了,手里拿着半块砖头。他先用根麻绳将半头砖缚牢,然后将半头砖栓吊到驴尾巴上。对在场的开导道:“你们平时没留心观察,公鸡欲要打鸣,必定先伸脖子。驴欲要叫唤,必定先翘尾巴。若给它把尾巴坠上块砖头,它欲要叫唤时,一翘尾巴翘不动,便倏息了叫唤的念头儿。”在场的人心里好笑,大老爷还真有办法呢! 次日,苏轼令衙役到牢房里去把那头饿驴牵出来,把它牵到城东大道上,将缰绳挽到驴脖子上,再拿着一根棍子,照着那驴屁股就打。 那驴已一天一夜草料没搭牙,要快回家找草料吃、不待打,便撒开四蹄往主家颠奔。它一奔,衙役就追打,那驴奔进了村,衙役也追进了村,那驴入到户里去了,衙役追随进了户。 那个受冤枉的老汉见差官把驴送上门来了,顿时惊喜不止,赶快把驴栓下,一口一个大老爷感激不迭。 正说话间,前铁沟那个赖驴的后生与他爹一起进院来了。 他爷俩为嘛来呢?原来后生他爹卖驴主意不定,当他儿牵驴去卖后,他爹又赶到牲口市里,背着他儿硬把驴牵回家来了。 及至天黑时,后生回家一看,见驴没丢,方悟是认错了驴,误把人家的驴当成自家的驴了。他爹听说这事儿,觉得儿子错了,决意登门认错赔不是。 为消除误会,爷俩还把自己的驴牵来了。受冤枉的老汉见人来认了错赔了不是,哈哈一笑。 那衙役见两家的驴一模一样,难分难辨,也哈哈一笑。说:“原来是这样,这案就此结了。” 那衙役返回衙门,向苏大老爷禀告完毕,喜得说:“老爷,您没务过农,怎么会想出这样的办案点子?” “唉,你平时没留心观察,凡是耕地收工往回走的驴,不用人牵,它能识道识家。饿驴尤识主家门。我从驴的性能中受到启发,便豁然悟出这个办案点子来。” 又道:“还得赏赏你。”接着铺纸、研墨,唰,唰,唰,一溜栽花,写了儿个字。笑嘻嘻地对衙役道:“你办案有功,就赏给你这一字幅儿,晾干拿去吧。”但见上面写的是:留心千事皆学问,洞察万物尽文章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zp/pgzp/3342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