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官员只要犯了亏空、贪腐的罪过,抄家是标配,然后根据所犯之罪的大小,或革职、或发遣、或斩决。近来在读清人笔记《世载堂杂忆》时,看到了一则颇有意思的抄家案,在此与各位读者分享。知县因亏空惊动了皇上乾隆三十七年,军机处收到了四川总督的奏报,说彭县知县范正伟任期内亏空府库钱粮多达五万余两,且有人举报他任职期间曾收受贿赂,请求朝廷将其革职抄家,补足亏空。乾隆皇帝看到奏报后,脸一下子就变绿了,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,竟然如此大胆,把国库当作自己的家。盛怒之下,旨意让当地官府迅速逮捕抄家治罪。御史仔细查了一下史料,并没有发现有关于范正伟的详细记录,只知道他是浙江宁波人氏,祖上世代经商,他不是科班出身,而是以捐纳入仕。这说明,范正伟家里很有钱。既然家里有钱,理论上来说就犯不上冒着杀头的风险去贪污了,好好在官场上混,指不定还能当上个知府一类的官呢。不久后,随着当地官府的深入调查,案情真相浮出水面。四川总督奏折中提到的五万余两亏空,范正伟实际上一两银子也没捞到。而是由于他在与前任知县交接时没有注意,中了圈套。按惯例,新任知县上任,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交接,而交接主要就是钱粮两项。一般久在官场混迹的,都知道交接的重要性,不敢有丝毫大意。不然的话,前任的亏空就会落在自己的头上,而一旦签了字,前任也是不会认的。范正伟正是吃了经验不足的亏,没有亲自到库房查验,而是翻了翻账册就草草签了字。这不事情败露,他就要替前任知县背上这个黑锅。弹劾奏折中,四川总督提到范正伟曾向下属索贿,因此调查组又重点进行排查,结果查来查去也没有实证。这让调查组犯了难,如果把结果就这样报上去,四川总督的面子肯定保不住,况且皇上追究下来,大家日子也不好过。可是调查组也不能白白冤枉好人,万一范正伟要是告到京城,罪过更大。所以想来想去,只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认定亏空一项不放手,然后在量刑的过程中,从轻处置范正伟。范正伟抄家清单有一点是肯定,亏空的五万余两必须是要补上去的,且旨意很清楚,要抄范正伟的家。很快,四川、浙江两地官府在范正伟的任所和原籍进行抄家,一个多月后,抄家清单就到了乾隆帝的御案上,数字为93万余两。乾隆一看差点没吐血,自大清开国以来,官员贪腐被抄家的不知凡几,可知县家产这么多的还是第一次见。但乾隆继续往下看的的时候,发现问题的所在。原来,范正伟是家中独子,他继承了祖上几代的产业,原籍宁波范家有大量的房产、田产,以及众多的店铺,家中的古玩更是数不胜数。从抄家清单来看,这93万两家产中,几乎都是范正伟祖上留下来的。没有证据证明,范正伟有贪污情弊。我们都知道,清代官员被抄家,家产都不会归入户部银库,而是流向了内务府广储司。就是说,这些钱最终都是属于皇帝个人的。乾隆皇帝花钱如流水,大手大脚惯了,如今这么大一笔钱摆在面前,说一点诱惑没有那肯定是骗人。可问题是,这笔抄家款要是占为己有,显然又有点说不过去,搞不好要落下个贪财的骂名。乾隆毕竟也不是昏君,权衡之下,他作出这样的批示:亏空银子全部追回,剩余银两照数归还,范正伟即行革职永不叙用。这个处理结果还算公道,乾隆只拿了朝廷应拿的那部分,这在清代抄家案中算是一个特例。范正伟很快被革职,虽然他也觉得很冤枉,但毕竟过错在于自己,只能任命。上谕下达后,他便收拾行装返回了宁波原籍。至于范正伟晚年过得如何,已经没有详细记载了。: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,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,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仅作参考。本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zp/pgzp/363.html |